9月27日至28日在线配资知识,为深化粤澳两地文化文学交流互动,省作协和澳门笔会在广州联合举行“澳门青年走读广东”文学夏令营活动,这是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之一。澳门笔会荣誉会长、第七届立法会议员陈浩星,澳门文化局学术出版处处长罗子强,澳门笔会理事长廖子馨,以及澳门笔会青年作家,热爱写作的澳门中学生近40人,实地参访广东文学馆、南越王博物院、粤剧艺术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和永庆坊文化历史街区,参加网络文学主题讲座,与广东名刊名编开展文学座谈交流。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郭松延陪同。
探访文学殿堂,探讨文学创作
9月27日上午,澳门青年作家一行走进广东文学馆。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首先参观了“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通过书籍、手稿、文献、实物、影像、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感受红色经典作品魅力,重温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接着,参观了“海上明月——广东古代文学”“破浪以飏——广东近代文学”“铁火新生——广东现代文学”“香飘四季——广东当代文学”“中流自在——港澳台侨作家文学”“鲁迅家”专题展等6个常设展览厅,详细了解广东文学从先秦到现当代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家驻足领略张九龄、苏轼、陈献章等大儒上下求索、追求文学理想的思想境界,感受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广东文人追求文学革新运动的改革精神,感慨鲁迅先生在“断发照”下题写“我以我血荐轩辕”,为民族新生、国家富强奋斗的伟大志向。最后,参观了《作品》杂志创刊70周年“大家手稿展”。看到陈忠实《白鹿原》的手稿真迹,大家非常兴奋,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珍藏。
下午,围绕新时代网络文学创作主题,省作协副主席、省网协主席阿菩为澳门青年作家作《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写作的变与不变——从创作逻辑到精品化之路》专题讲座。他详细梳理网络文学发展脉络,重点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的发展浪潮和写作技巧。他指出,不管网络文学形式如何变化,好故事永远是网络文学的核心竞争力。建议青年作家要主动拥抱变化,保持热爱文学、精心创作的初心,书写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澳门青年作家踊跃提问发言,就网络文学写作技巧与传播经验与阿菩进行交流探讨。
省作协还邀请《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王十月,《少男少女》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曾庆丰,花城杂志社副主编杜小烨,《少男少女》杂志社副总编吕晓霞,《作品》杂志社编辑周希言等5位名刊名编,与澳门青年作家共同就文学创作、作品发表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座谈会由王十月主持。编辑们认真介绍了各自期刊的历史沿革、重点栏目设置特点、稿件需求,以及近年来选登港澳优秀作家作品情况,并以自身的选稿审稿经验耐心回答澳门青年作家的提问。针对如何写出好作品的普遍性问题,编辑们建议大家要扩大文学阅读量,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文学大家的故事构思和语言技法,用心多体验观察生活,沉下心来打磨精品。
追溯历史文脉,探寻文学新路
9月28日,澳门青年作家走进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通过参观南越文帝陵墓出土的文物、“看见岭南”——广东省“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展,了解岭南与中原的交融进程,感受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参访粤剧艺术博物馆,通过戏服、乐器和历史场景还原,深入领略粤剧“南国红豆”的艺术精髓。走访永庆坊文化历史街区,感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老城市新活力”。
澳门日报社编辑李嘉瑶表示,广东文学馆丰富的文学史展陈内容,鲁茂、陶里、江道莲、飞历奇等澳门作家在岭南文学史中的身影,以及难得一见的文学大家手稿,让她印象深刻、深受启发。同时,与广东多位名编近距离面对面交流文学创作和编辑审稿工作,令她受益良多。
澳门笔会监事、学生导师甘远来表示,本次文学交流活动带给他和学生们太多惊喜,充分感受到广州是个文化艺术氛围特别浓厚的城市。他认为,文化是锚定身份的重要元素构建,澳门和广东同根同源、文脉相亲、人文相近,紧密开展文学交流互动,有助于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
澳门青年作家纷纷表示,通过两天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体验,深刻感悟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和广东文学的独特魅力在线配资知识,极大打开了文学视野,增强了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长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